文/狗蛋本蛋
成都有条玉林路。
自从赵雷唱火了《成都》,这条路就成了游客打卡点。
有人总结,春熙路是成都的面子,玉林路是成都的里子,是成都人慢生活的缩影。
上海杨浦有条榆林路。
榆林路在内环内,原来周边很多历史建筑和老旧小区,烟火气十足。最近几年板块动迁,烟火小巷没了,取而代之的将是豪宅区。
2023年底,中信泰富(87%)联合杨浦国资(13%),以超114亿总价在这附近拿下4宗地,楼面价每平超过6.3万元,如果算上配建和办公自持等限制性条件,隐形楼面价还要高出不少。
最近,中信泰富公示其中一宗地(平凉街道8、9街坊)的项目设计方案,住宅部分拟建5幢16-17F高层,主力户型 99-220㎡,网传:
售价将冲刺16万/㎡。
其它3宗规划低密别墅,单价预计超20万。
按照网传价格算下来,最低的一套房子都要1500万以上。想象一下,以后走在榆林路上的,“含富人率”得多高?
该板块所在的杨浦滨江区域,属于上海2035总规划里中央活动区的范围,规划起点很高。但市民们无法理解,高逼格规划下,榆林路部分路段人行道却窄得可怜。
根据公示的方案,中信泰富项目将贴着道路红线建裙楼,与历史保护建筑对齐,现暂为上图所示的红色外墙。
如此一来,人行道将变得逼仄,狗蛋根据多张网图目测,人行道宽度在1.45米~1.55米。
住建部发布的《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》规定,人行道宽度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,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.5米。
2016年发布的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》提出,临围墙的行人道,建议步行通行区宽度为“1.5-2米”。
如果狗蛋目测准确,那么,这条人行道似乎摸到最低标准了?
但实际感受并非如此,人行道沿路有灯柱、电线杆、路牌、树木等障碍物,挤占了留给行人的空间。
再加上非机动车占道行驶,人车时常狭路相逢,对老弱病残群体很不友好。
在老旧街区,因为历史规划跟不上,人行道狭窄是通病。现在的问题是,该板块已经启动城市更新,大范围动迁就是为了改变城市落后样貌,然而,房子焕然一新了,房价拔高一截了,人行道却留在了上世纪。
因此,有市民提出异议,认为中信泰富项目“0退距”建房不合理,他们向有关部门投诉,得到的回复是:因“历史保护建筑”无需退距。
捋一捋其中的意思,应该是想说,历史保护建筑无需退距,中信泰富贴着历史保护建筑盖楼,不退距也没问题。
有市民在小红书发帖呼吁领导们,来榆林路现场走一走。
他们脑海里有很多问号:
牺牲21世纪居民的安全与便利,去匹配破旧不堪的“历史建筑”,是城市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?
相比于建筑值不值得保护,更应该探讨的是,完全新建的建筑不退界,不考虑道路通行的适宜宽度和人性化设计的尺度吗?那么城市更新的意义在哪里?
狗蛋说,城市更新确实应该考虑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的平衡问题。
历史建筑保护是城市规划重要内容,但也不能忽视现代城市功能需求。
比如类似中信泰富这类地块,是不是可以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,新建筑通过合理退让、巧妙设计,为现代生活预留充足空间?
而不是让早期规划缺陷导致的通行风险循环下去,否则,城市更新意义何在?
卫健委让大家要做好体重管理,狗蛋开玩笑说,这样的人行道是在响应号召吧,让胖子无法从容通行,简称“瘦身通道”。
那些计划买中信泰富项目的人,要从现在开始控制体重了。
尤其是买小高层地块的业主。
该宗地按规划要求,办公占比48%、商业15%、住宅37%,人流量会比普通住宅地块大,商住混合会带来人流杂乱问题,最不缺的就是拥挤的人潮。
至于开发商中信泰富,这家房企有点意思,上限和下限之间的空间很大。就看它打算怎么做。
2016年中信把子公司中信地产股权、中信泰富在国内的住宅地产打了个包,作价310亿元卖给中海。
中海反过来转让上海、南京、沈阳等地多个商业项目给中信。那时候,业内以为中信会退出住宅开发,专攻商业地产。
没想到最近几年,中信借着中信泰富的牌子又杀回来了,接连在广州、无锡、青岛、南京、苏州、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核心板块拿宅地,销售额也回归百强。
2023年底,中信泰富拿下杨浦滨江四宗地时,外界还是挺震惊的。
再次回归住宅开发,中信泰富并不认为自己是普通开发商,打着的旗号是“城市运营商”,官宣文章称:
将“与城市共生共发展”的美好初心,沉淀在城市开发与赋能的每个阶段。
狗蛋说,赋能城市发展的真谛,或许不在于玻璃幕墙与历史砖墙的无缝对接,而在于让市民们可以从容地在榆林路上走一走。
(转自:风声声)
(转自:风声声)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