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情感 > 正文

旺盛需求叠加饱满订单 上市公司纷纷预喜一季报

  • 情感
  • 2025-04-12 15:06:04
  • 7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随着一系列政策“组合拳”相继推进落地,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报业绩预告中透出阵阵暖意。

  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4月11日晚7点,已有16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。其中,101家公司预增,20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,32家公司业绩略增,整体预喜(包括预增、略增、扭亏)比例高达93.86%,其中更有75家公司业绩预增上限同比实现倍增。

  从行业视角看,在旺盛需求和饱满订单的带动下,基础化工、电子、电力设备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报喜率较高。

  “中字头”企业领衔预增

 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,在预计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公司阵营中,超过10家“中字头”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表现尤为瞩目,成为经济稳增长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  中船防务近日发布公告,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.7亿元至2亿元,同比增长1005.77%至1200.91%。公司一季度实现新接订单125.02亿元,完成年度计划的71.64%。新接订单主要包括9200TEU集装箱船、1900TEU集装箱船、特种船及20000方LNG加注船建造合同等,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中国中车受益于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,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.22亿元至32.26亿元,同比增长180%至220%。

  中国动力预计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亿元至4.5亿元,同比增长240.48%至410.73%。公司表示,一季度全球造船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,柴油机板块子公司销售规模持续快速增长,订单增加,主要产品船用发动机产销量均同比提升。同时,公司实施“成本工程”持续降本增效,利润空间扩大。此外,公司船用机械销售规模扩大,毛利率较高的产品订单增长,利润同比提升。

  此外,中国巨石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0%至110%,中国船舶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增149.35%至199.21%,中国铝业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3%至63%。

  产销两旺助推业绩高增长

  截至目前,已有多家公司预计一季度业绩同比增幅超过10倍。

  锐捷网络以最高的净利润预增幅度,暂居增幅榜首位。公司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800万元至1.25亿元,同比增长4142.15%至5310.9%。对于一季度业绩大幅上扬,锐捷网络表示,在AI算力需求持续驱动下,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强势增长,公司面向互联网客户的数据中心交换机产品订单加速交付。同时,公司继续推进管理改善和效率提升工作,在费用管控层面有所成效,共同推动业绩增长。

  广大特材预计今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500万元,同比增长1504.79%。其业绩出色主要缘于报告期内,公司下游所属行业需求整体向好,公司产销两旺,营业收入同比实现稳步增长。

  豪鹏科技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至3500万元,同比增长846.7%至1004.48%。报告期内,公司以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为支点,通过深化与头部客户的战略合作,加速高价值市场份额渗透,从而驱动核心业务出货量稳步增长,实现了营收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。同时,随着公司产能归集整合完毕,管理成本逐步下降,整体运营效率提升。

  此外,北元集团、东方精工等多家公司一季报预增幅度上限均超过100%。

  化工、电子行业表现突出

  在153家预喜公司中,基础化工、电子两个行业表现突出,所含预喜公司均超过20家,充分展现出行业的景气之势。

  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回暖,澜起科技、炬芯科技、沪电股份等多家消费电子产业链上市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。

  以澜起科技为例,公司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.1亿元至5.5亿元,同比增长128.28%至146.19%。公司表示,受益于AI产业趋势和行业需求旺盛,一季度,公司的DDR5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出货量显著增长,且第二子代和第三子代RCD芯片出货占比增加,推动公司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销售收入大幅增长。随着DDR5内存接口芯片及高性能运力芯片销售收入占比增加,公司互连类芯片产品线毛利率将进一步提升。

  据炬芯科技披露,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4130万元,与上年同期(法定披露数据)相比,将增加3276.54万元,同比增长383.91%。报告期内,公司产品表现非常卓越,端侧AI处理器芯片出货量不断攀升,销售收入保持倍数增长;低延迟高音质无线音频产品加速放量,销售额持续上扬。

  再看化工领域,以轻烃一体化龙头卫星化学为例,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.5亿元至16.5亿元,同比增长41.79%至61.35%。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增长,主要原因系公司部分生产装置通过技术创新完成“老产品新工艺”开发,实现产品提质,形成品质溢价。

  (文章来源:上海证券报)

有话要说...